「上个月,我们向曾经服务过(冻卵/试管)的朋友们发起了稿件征集,希望能够将她们的经验、感受以文字的形式鲜活地呈现给大家。这一征集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,今天成文分享的是来自林女士的”试管之旅“」(以下文章由林女士自主投稿,由编辑排版发布)
我今年38岁,踏上试管这条路已经三年。AMH一直不高,基础卵泡每次也就那么几个,每次促排取卵,数量少和质量差都是我最难熬的心结。打针、吃药、跑医院、一次次期待又落空……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循环。
说实话,每次取卵后听到“获卵数3个”“成熟卵泡只有一个”的时候,心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一样——我知道,这次又没戏。
直到去年,我转换思路,选择更适合我的方案,终于成功了!现在宝宝已经平安出生,我也终于有勇气回过头,把这些经历写下来。如果能帮到哪怕一个人,我觉得都值。
Welcome to Chill Kitty
盲目开始,连接失败
我一开始根本不懂试管还要“选方案“、”看身体指标”。听朋友说国内某医院成功率高,就直接挂了号。
医生看了我的B超单,基础卵泡左边2个、右边2个,说了一句:“问题不大,我们可以开始促排了”——我开始着手准备。
但这中间有个小插曲:我看到同期找这个医生试管的姐妹,她基础卵泡有10个,却和我是一样的促排方案……不过,我也不太懂,就觉得医生给出的方案应该是适合我的,很快就调整心态安心促排了。
结果促排那段日子,每天打针、跑医院B超监测,反应却一直不温不火。最后取卵3颗,受精1个,没有可移植的胚胎……那一刻,我心里那点希望像是被悄悄掐掉了一半。
转折点:被一句话点醒,重新系统评估
说实话,那段时间我真的快要放弃了,因为这已经是我经历的第3次促排了……一次次失败,钱花了,身体累了,信心也磨没了。
在我最低谷的时候,我偶然看到一篇科普文章,里面写到:“对于卵子数量少的女性,拼命加大促排药量就像让贫瘠的土地超负荷产出,结果可能是卵子质量更差。有时,‘少而精’的微刺激,反而是更好的路径。”
就是这句话,让我停了下来——我的基础卵泡本来就少,相对那位有10个基础卵泡的姐妹来说,我们用一样的促排方案,不就等同于试图让我贫瘠的土壤超负荷产出吗???
于是,我鼓起勇气,联系了文章下面提供咨询的顾问老师。
她安静地听我讲完所有的经历,然后告诉我:面对像我这样的低卵泡储备女性,如果用常规的促排方案并不会让我受益,反之,可能出现获卵数低于预期、卵子质量下降等结果。所以,我大概需要寻求其他的、更适合我的促排方案。
顾问根据我的情况(38岁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),推荐了微刺激和自然周期方案以及比较擅长的海外医院。她解释说:“你的核心问题在于卵子数量少,传统大促方案对你身体负担大、效果却不佳。微刺激方案用药更温和,目标是利用你身体自然的激素周期,培养出少数但更高质量的卵子。”
于是我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理期,重点改善卵子质量。全程有顾问跟踪反馈,海外医生也通过视频和我沟通,方案清晰,目标明确:我们不追求数量,我们要质量。
调理期结束后,我就准备进周了。微刺激方案整个过程确实更温和,身体感受轻松了很多。最终取卵数依然不多,但卵子成熟率和受精率都显著提高——最终成功养成了1颗4AB级别的优质囊胚。

冻冻猫小贴士:
实际上,除了林女士这种情况之外,微刺激促排方案还适合以下人群:
(1)高龄女性(通常 > 35岁,尤其>38-40岁);卵巢储备功能下降,对高剂量促排卵药物反应不佳;
(2)卵巢储备功能低下:部分年轻女性也可能有“低储备情况”,或者既往传统促排周期获卵少、反应不良者;
(3)既往发生过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者;
(4)对促排卵药物敏感或有顾虑者:担心药物副作用、长期影响或希望尽量减少药物暴露者;
(5)因某些疾病(如乳腺癌等)需要避免高雌激素水平者;
(6)反复IVF失败者:尝试不同的策略(追求质量)可能带来转机。
移植了这颗珍贵的胚胎,第十二天,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条真正的“双杠”。现在,我终于理解了,找对方向有多重要。方案没有好坏,只有适合与否。对我这种卵泡少、卵巢功能走下坡路的人来说,微刺激这种“温柔的方式”,才是最高效的路径。
希望我的经历,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勇气。别轻易放弃,但也不要盲目坚持——科学备孕、明明白白进周,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